宋教仁的后世纪念

网上有关“宋教仁的后世纪念”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宋教仁的后世纪念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桃源故居

宋教仁故居(出生地,现已重建)坐落在桃源县漳江镇渔父村,该村风景优美、秀丽,故居毁于十年动乱,对这位近代民主革命家,桃源县委县政府拟在县城重建渔父祠,以为纪念。

鬯春堂

宋教仁故居(鬯春堂,位于北京动物园):在北京动物园最西端,游客罕至的绿荫深处,有一座欧式巴洛克风格的精致小巧的两层洋楼,这就是清末慈禧太后往来于大内皇宫与“夏宫”颐和园之间的行宫畅观楼。与畅观楼遥对,是清乾隆时期乐善园的遗存建筑鬯春堂。鬯春堂灰色筒瓦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四面回廊,周围假山环抱,古槐遮荫。这清幽静谧的楼房,曾住过辛亥革命的风云人物、孙中山的主要助手、国民党的实际组建者宋教仁。

辛亥革命后,畅观楼曾作为北平农事实验场及国立北平天然博物馆的一个组成部分。袁世凯当政时期,畅观楼一度成为国民党先贤在京秘密串联抗袁人士组织政党内阁、实现真正共和的重要活动场所。因此,畅观楼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许多名人先贤驻足的痕迹。1916年6月,为纪念宋教仁,人们特地在鬯春堂与畅观楼之间建造了一座高约2米的宋教仁纪念塔。纪念塔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现只余一座两层的塔基。 1924年6月,在上海闸北群地百余亩建成宋公园(现名闸北公园),葬宋于园内,墓呈半球形,立有“宋教仁先生之墓”的石碑。墓顶塑一展翅雄鹰,象征先烈革命的凌云之志,四周遍植龙柏,绿树成荫,庄严肃穆。墓前方立有宋教仁先生的石雕像,作支坐侧思状,下为石座,石座上有章太炎的阳篆“渔父”二字,于右任撰书刻铭:

“先生之死,天下惜之。先生之行,天下知之,吾又何纪,为直笔乎?直笔人戮。为曲笔乎?曲笔天诛。嗟嗟九泉之泪,天下之血,老友之笔,贼人之铁。勒之空山,期之良史,铭诸心肝,质诸天地。呜呼!”

白话文翻译如下:

先生的死,全天下的人都感到惋惜。先生的行为,全天下的人都知道,我又要如何记载呢。照实写下吧?实写有人会杀了我。扭曲事实写出来吧?这样连天都要杀我。哀叹你在九泉之下的泪水,天下人流出的鲜血,我所写的墓志,都将成为那国贼的铁证。我把它刻在空山的石碑中,期待将来有一部好的史书,将史实刻在各位的心中,将证据永存于天地。叹息! 宋教仁逝世后,社会各界纷纷表示痛心惋惜,当时许多名人纷纷题写挽联,一时蔚为大观。以下列出主要的几条:

孙中山(两幅)

作公民保障,谁非后死者;

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三尺剑,万言书,美雨欧风志不磨,天地有正气,豪杰自牢笼,数十年季子舌锋,效庄生索笔;

五丈原,一抔土,卧龙跃马今何在,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洒几点苌弘血泪,向屈子招魂。

章太炎

愿君代彗孛

为我扫幽燕

中国是哪一个朝代、哪一位皇帝正式废除篆书的

宋代是我国传统山水画的高峰时期。宋太祖推翻了唐末五代之战乱,而独得天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偃武修文,革新图治;到了太宗、真宗,又奖励文艺,人士蔚起,所以宋代有三百年的昌运盛世,这一时期宫廷美术全盛,画院规模齐备,名家层出不穷,佳作硕果累累。画坛上山水画最为突出,水墨格法空前发展,各种技法日趋完善,完全脱离了隋唐以来“先勾后填”之法,出现了讲究笔墨韵味的皴、擦、点、染等技法程式,山水画造景重造化、重理性,院体格法法度赅备,审美特色由政教、宗教精神逐渐转向人文精神,这一时期美学著述独到、艺术思潮活跃、绘画作品精湛,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发展源头。

宋代院体山水画重理法、重质趣、重写实。早期山水画“水不容泛”“人大于山”,到了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已有所发展,画中有符合自然规律的山水营造特点,空间处理得当,峰峦参差有致,树木、山石、屋宇处理合度。五代画家荆浩隐居太行山,对自然山川真情感悟,总结了一系列规律,他在《笔法记》中说:“凡树万本,方如其真”“搜妙创真”,他的创作观念对“北宋三家”、郭熙画派及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珪画派山水画影响极大。山水画中的“皴法”的初时是为了忠实地模拟对象而发明的,北宋诸家在“搜妙创真”的影响下,不同地域的不同画家与画派创立了不同的“皴法”:董源创立了不同于荆浩“小斧劈皴”而更适宜表现江南山质的“披麻皴”;李成既不同于荆关,也不同于董巨,根据齐鲁地域山貌的特点而创立了“卷云皴”;范宽则以直笔短线刻画关陕高山巨石之风貌而创立了“雨点皴”;郭熙师法李成,但在创作中比李成更多真意,将其画法发扬广大,也成为北宋一大画派;二米得董巨山水启发,不同凡俗,创立了“米点皴”。他们群星列阵,穷极造化,对现实生活、现实感情的关注取代了对宗教迷恋与虚幻天国的向往,他们注重“气象萧疏,烟林清旷,”“峰峦深厚,势伏雄强,”致使宋代山水画:构图大势逼人,笔墨法度严谨,意境清远高旷。

据《图画见闻志》记载“画山水唯营丘李成、长安关仝、华原范宽。”“三家鼎峙,百代标程。”是说五代宋初山水画坛三家---关仝、李成、范宽。其三人都为北方人,后继承者有王士元、王端、燕文贵、许道宁、高克明、郭熙、李完成、丘纳、王诜等。元汤垕《画鉴》云:“山水之为物,禀造化之秀,阴阳晦暝,晴雨寒暑,朝昏昼夜,随形改步,有无穷之趣;自非胸中丘壑,汪洋如万顷波者,未易摹写。如六朝至唐初,画者虽多,笔法位置,深得古意。自王维、张璪、毕宏、郑虔之徒出,深造其理。五代荆关,又别出新意,一洗前习。迨于北宋,董源、李成、范宽三家鼎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山水之格法始备。三家之下,各有入室弟子二三人,终不迨也。”关仝的画风影响了李成和范宽,而他生活于五代宋初,所以,北宋山水画坛的“三家山水”是以李、范、董为代表,其中以李成居首,范宽次之,董源对后世影响更大,在当时李成的山水是“当朝第一,”“百代标程。”所以,真正全面影响宋代及后世山水的宋代大家是---北方的李成、范宽和南方的董源。

《画鉴》又云:“董源得山水之神气,李成得体貌,范宽得骨法,故三家照耀古今,而为百代师法。”三家对自然的理解各具其趣,风格各异。

李成,字咸熙,生于后梁末帝贞明五年,(公元919年)卒于宋太祖乾德五年(公元967年),祖居长安,系唐朝宗室。他的祖父李鼎,在唐末是任国子祭酒、苏州刺史,后从苏州迁至山东营丘,遂为营丘人氏。他一生家道衰落,经历坎坷,才运不偶,寓兴书画,他的山水初师荆关。荆浩、关仝以“全景式”的大山大水,承唐启宋,标志着唐宋之际山水画的高度成熟,李成深受他们的影响,变荆、关雄壮浑伟之势为清劲秀润之气。由于李成生活在不同于荆浩、关仝的山东营丘,所面对的是一派平原加丘领的齐鲁风关光,所以,他的画“近视如千里之远,”呈平远式构图的特点。他在生活上、仕途上不得志的境况,也决定了他苦寂无奈的心境,使得他的作品呈现出旷达清高,孤傲苦寂的境界。他用墨淡润,运笔清瘦,“惜墨如金,淡墨如梦雾中,画面浑润。”黄公望《写山水诀》中载:“先用淡墨,积至可观处,然后用焦墨、浓墨分出畦径远近,故在生纸上有许多滋润处。”他画《读碑窠石图》中乱石崚嶒的土岗上,几棵古木参天,乱藤攀援,清冷的旷野上一老者戴笠骑骡,仰读矗立在树旁巨碑上的碑文,碑侧款曰:“王晓画人物,李成画树。”画中土坡用笔卷动如风,用墨清淡雅致;枯木用笔中峰勾勒,寒木风骨,平正势奇,枯枝多变,壮如屈铁。清安歧《墨缘汇观》云:“以水墨作平远之景,位置奇逸,气韵深厚,树木虬屈,坡石苍润。”画法高古,得唐人三昧。

他画树自然天成,松杆劲挺,枝叶郁然,野逸清雅,“林木当时为第一,”“其所作寒林,多在岩穴中,栽扎惧露,以兴君子之在野也;自馀窠植,尽生于平地,亦以兴小人在位,其意微矣。”

深受李成影响的画家很多,如燕文桂、许道宁、范宽、郭熙、王诜等。

范宽虽然也是北方人,但他则保留并发展了荆关皴如刮铁的严整风范,他和李成都同师于荆浩、关仝,但由于生活地域的差异,人生经历的不同,他们都有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

范宽,名中正,字仲立,华源人。他为人性情宽厚大度,一派关中豪气,他“风仪峭古,进止疏野,嗜酒落魄,不拘世故。喜画山水,师李成又师荆浩;山顶好作密林,水际作凸兀大石。”他的画一方面“师古人之理法”,另一方面“师自然之理法”,《图画见闻志》载:“居山林间,常危坐终日,纵目四顾,以求其趣。虽雪月之际,必徘徊凝览,以发思虑。”他久居于终南山、太华山,一生沉吟于山水之间,终日观览自然以求其趣。他落笔雄伟老硬,真得山骨,然其刚古之势,又不犯他人,自成一家。他师法李成而又不同与李成,王诜说:“李成墨润而笔精,烟岚轻动,如面对千里,秀气可掬,”“范宽如面前真列峰峦,浑厚气壮雄逸,笔力老健。”其二人山水一“文”一“武,”李成表现平林荒寒,意境清幽旷远;范宽表现巍峨峰峦,意境雄壮豪迈。从范宽的作品《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就可一览他的山水画主峰凸兀,气整伟峻,给人一种咄咄逼人之威严。他注重山、石、景、物质与骨的细致刻画,精心营造山坳深壑中的飞瀑流泉和层层深厚的古木密林,他的“钉头皴”或“雨点皴”对后世影响深远,师法其画法的画家有黄怀宇、纪真、商训、燕文贵等,他对李唐及南宋诸家山水影响很大。

与北派李、范对峙的董源笔下是一片江南景象。董源,字叔达,钟陵人。山水有两中类型,水墨类王维;设色类二李。他的山水平淡天真,朴茂静穆,文气十足,米芾《画史》中说:“平淡天真,唐无此品,在毕宏上。近世神品,格高无与比也。”“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趣。岚色郁苍,枝干劲挺,咸有生意,溪桥渔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也”。他最大成功之处是创造了“披麻皴”法,他用大披麻皴画树则枝干圆浑,皴山石则浑朴葱润。他的画用笔圆曲浑润,少刚劲方正;用墨清润淡雅,少浓郁浑厚。构图平远静谧,山顶多矾头,多苍茫清逸之气。董源开江南画派,巨然是其传承代表,巨然的画“岚气清润,布景得天真多”。米芾也深受董源烟雾弥漫、皴擦鬼异之影响,山水画点点通透,烟雾弥漫,极富文人审美气象。明董其昌称董源为“天下第一。”他的山水画对“元季诸家”直至“清季诸家”影响极其深远。

宋三家之后又有继承各派者无数,郭熙是李成继承者中成绩最大的画派,当时宫中“一殿专背熙作。”他的山水构图多变,重“三远”之法;笔墨精深老辣,意境玄淡犷远。对后世影响很大,追随者院内院外者不可胜数,他树立了画院山水画北宋风格。在李、范、董三大家的影响下,到北宋中后期,写实性的全景式山水画发展到了极致,到了南宋,山水画系无旁出,李唐左右了山水画坛,他及刘、马、夏等又另辟溪径,出现了“水墨刚劲”的风格。

北宋王朝统一后,采取“轻徭薄赋”的措施,广泛推进农业生产,大力开垦荒田,增强国力,富裕白衣,为文化兴盛创造了基础,哲学、史学、诗文、艺术诸方光耀百世,各方面的发展触动了宋代大山大水、法度森严的绘画风貌。

政治上“文治盛世,”“崇文抑武。”文人们得到了尊重,宋太祖说:“昔者科名多为世家所取,朕亲临殿试,尽革其弊矣。”宋代的科举制度使得许多民间百姓有了机会入仕和参政,所以许多画家纷纷出山,进如朝廷。北宋李成虽隐居太行山,范宽隐居终南山、太华山,但他们画名俱高,《圣朝名画评》云“宋有天下,为山水者,惟中正与成(李成)称绝,至今无及之者。”“范宽以山水知名,为天下所重。”元汤垕谓范宽画“照耀千古。”所以,朝廷到处重金收购李成的画,宋神宗每见李成亲笔,“必磋赏之,”当时内府所藏李成作品便有一百五十九幅之多,可见李成和范宽在当时的影响之大,也可见朝廷对画家的重视程度之大。师法李成的郭熙“本游方外”,后入朝廷公事,他对于自然山石林泉、村野乡居的描绘,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对于美好过去生活的回忆。早在北宋时,与郭熙齐名而后又主宰南宋画坛的李唐也是一例,宋徽宗政和年中,他赴开封应试,当时的考题是“竹锁桥边卖酒家,”李唐深得“锁”意,徽宗十分欣赏。所以“郁郁乎文”的时代氛围与人文思想的启导,使得文人士大夫思想活跃,作品更具生活气息,山水画作品流派纷纷,更富有人文内涵,有“法度森严”逐渐向“文人审美”的方向发展。

宋代朝历代帝王都喜欢绘画,政治上重文不重武,对外打仗总是失败,统治者看视软弱无能,那么“文治”使得国内安定无事,这使得社会生产力大大发展,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科学技术等等都有了巨大发展,物质文明是绘画艺术有了发展的根本保证。所以社会物质生活的富裕,文人士大夫文化的相互渗透,画家们深入生活,烟云供养,或隐居山林,或旷游自然,把自己对自然的感悟融入山水画创作之中,搜奇异峰峦,创穷极造化:李成描绘自己熟悉的齐鲁风光,范宽描绘自己熟悉的关陕风光,董源描绘自己熟悉的江南风光,郭熙更是“饱游饫览”……山水画风向世俗生活靠拢,形成了符合于宋代“民族本色”的风貌,宋代院体山水画的表现形式、表现技巧及人文色彩都达到了一个高峰,对元、明、清后世山水画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汉初在文字上,是个空白时期,既没有西周以来豪华庄重的铜器,也没有秦代颂功的巨石丰

碑,一些星星点点的残迹,在文字上也没有大的价值。然而在这茫茫黑暗中,却又出现了几颗明

珠,照彻了秦汉之际的文字变化脉胳,这明珠就是1972年山东临沂县银雀山汉墓出土的近五千枚

竹简,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不仅出土了六百多枚竹简,而且出土保存了相当好的帛

书。这批汉初文物不仅使我们看到了《孙膑兵法》之类失落已久的古书,更重要的是使我们看清

楚了从秦篆到汉隶演变的轨迹。

上述文物是从汉文帝、武帝时代的墓中出土的,但所出的竹书和帛书的年代可能更早。五十

二病方、孙膑兵法、老子甲本,文字直接承自睡虎地秦简,是篆意浓厚的古隶。经法和老子乙本

字形已失去篆形,只存篆意,属于西汉初期的隶书。由此可见,汉初是秦隶汉隶交替时期。秦

隶、汉隶都用直笔,区别在于秦隶保存更多皂脱胎于秦篆结体的胎记,汉隶已较彻底的用笔画改

造了秦篆字形,只略存篆意而已。

西汉初期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守势,到了武帝时,西汉国劫强大,在北方转而采攻势。汉军不

断出击,在河西走廊一带修边塞、置亭隧,在西域置屯田,终汉之世几乎没有断过。这些木简就

是这些屯戍的将士遗留下来的文书簿籍。本世纪以来,它们先后从敦煌、酒泉、张掖、武威等地

出土。目前编印成书主要的有罗振玉、王国维的《流沙坠简》,张凤的《汉晋西陲木简汇

编》。 1930年在内蒙古额济那河附近发现的汉中科院考古所编的《居延汉简甲编》和考古所与甘

肃博物馆合编的《武威汉简》。把两汉以至魏晋出土的木简文字编成字典的有《西域出土汉晋真

迹字鉴》。

近四十年来,汉墓屡见简牍古籍或遣册(随葬器物清单)。其中较有影响的有959年甘肃武威

县磨嘴子汉墓出土的《仪礼》、《王杖十简》等古籍,著录于《武威汉简》(文物出版社,1964

年);1972年武威磨嘴子汉墓又出土汉代医药书,已整理成《武威汉代医简》(文物出版社,

1975年)。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

子》、《管子》、《晏子》等一批古籍,统称为银雀山汉简,著录于《银雀山汉墓竹简》(共三

辑)(文物出版社,1985年)。 1973年河北定县汉墓出土《论语》、《儒家者言》、《哀公问五

义》、《太公》、《文子》、《六安王朝五凤二年五月起居记》等遗书和史料(参见《文物》

1981年第8期)。 1973年和1975年湖北江陵凤凰山汉墓出土大批遣册竹简,称为凤凰山汉简》(见

《文物》1974年第7期、《考古》1974年第1期和1975年第1期)。 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汉墓出土

《苍颉篇》、《诗经》、《周易》、《相狗经》、《日书》等,称为阜阳汉简(参见《文物》

1978年第8期,《苍颉篇》见《文物》1983年第1期,《诗经》见《文物》1984年第8期)。 1979年

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汉墓出土《孙子兵法》和军旅文书(参见《文物1981年第2期)。 1983年湖北

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汉律》、《脉书》、《算术书》、《日书》《历谱》及遣册等(参见《文

物》1985年第1期)。以上简牍,马王堆、银雀山、凤凰山、阜阳等地出土者是较早期西汉简,属

于古隶书文字;定县、大通县出土者是晚期西汉简,武威出土的是早期东汉简,都属于成熟的隶

书;居延汉简的时代跨度较大,早的在西汉武帝时代,晚的已属东汉。在居延汉简和武威汉简

中,还出现了许多草书,属于章草字体。汉代的帛书最重要的是1973年长沙马堆汉墓出土的帛书

《老子》、《战国策》、《春秋事语》、《周易》、《五星占》、《天文气象杂占》等古籍抄本

或佚书,是西汉初期的古隶书文字。以上帛书著录于《马王堆汉墓帛书》(共三册,文物出版

社)。

除了简帛之外,,汉代文字的资料尚有碑刻。西汉的碑刻几乎都是用篆书来书写的,至宣帝

时的《鲁孝王刻石》(又名《五凤刻石》)虽已属隶书,但仍未脱篆意。东汉早期的碑刻,还有

一些是用篆书刻写的,如《袁安碑》(永元四年,西元92年)、《李昭碑》(元初五年,118年)

、《嵩山少室石阙铭》(延光二年,123年)等,但多数已采用隶书。东汉中期顺帝以后的碑刻,

隶书渐臻精美成熟,成为后世隶书的楷模。其中较著名的如《石门颂》(建和二年,148年)、

《乙瑛碑》(永兴元年,153年)、《孔庙礼器碑》(永寿二年,156年)、《西岳华山庙碑》

(延熹八年,165年)、《史晨前后碑》(建宁二年,169年)、《曹全碑》(中平二年,185年)

、《张迁碑》(中平三年,186年)等,在书法方面最受称道。

鲁孝王刻石是西汉晚期的庄重文字,从文字结构和运笔上看,他们横平竖直,反映了用直线

改造篆书已到完成的阶段,不仅己基本上已失去了篆字字体,连篆字的笔意也所余无几了。这是

标准的古汉隶。

东汉是刻石立碑成风的时代。这个时期虽然也有金文、砖瓦文、玺文传世,但最具有代表性

的文字是碑刻文字,传世的东汉碑版近二百种,代表隶书成熟的刻石有张迁碑、礼器碑、史晨

碑、熹平石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熹平石经,因为它是作为标准文字刻的,可以说东汉

的标准字体。这种结构完整、布局稳重匀称,笔画横平竖直、蚕头燕尾、左右对称、如「八」之

分的汉隶也叫「八分」、「分书」。和西汉中晚期的简书对照,可以发现如敦煌、居延汉简中属

于汉武帝晚期到汉宣帝时代的文字中,所谓的「分书」早已被采用。可见「八分」在民间书法中

酝酿成熟,只不过到东汉时期才被承认代表性的书体而已。可见一种字体总是先酝酿于民间,后

规范于庙堂。

八分书是美化了的隶书,是成熟阶段的隶书。因为八分字和隶书是同一字体的两个不同发展

阶段,为了区别,文字学上把脱胎于篆书隶书阶段的称为「古隶」,把标志它的成熟的八分字称

作「今隶」。由篆变隶的字体交替是从秦、从战国开始的,整个汉代所完成的是秦代所没有完成

的使命,就文字学上来说,秦、汉属于同一文字阶段。

由隶书的酝酿到隶书的完成前后经历了将近五百年,而从殷周的篆书脱胎的秦小篆,它的从

酝酿到成熟的过程大体上也是经历了五百年左右。由此可见,一种字体被另一种字体取代是一个

相当漫长的过程,其中经历了孕育、脱胎、磨炼、提高,最后被社会公认,为政府承认诸阶段,

是相当不易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地诞生新字体。

从篆书到隶书,这是字体的一大飞跃,是时代的飞跃,这一飞跃表现在字的组织上,也表现

在组字的基本材料的变化上。篆书时期是用线条组字的,隶书时期改由笔画组字朋。这种改变从

根本上变化了中国文字的面貌,汉字史上最剧烈的变化,可以说是一场字体革命,文字学上称为

「隶变」。 (和这一变化相比,从隶书到楷书的转变,只能说是字体的改进而已。关于隶变的详

细情形,上讲已说明,不赘。 )

汉代虽然没有废除篆书,但篆书因为无法和应用简便的隶书竞争,已自动退出应用的舞台,

躲到了装饰用的角落去了。汉代人是把篆书当图案文字来使用的,这就像战国时的鸟虫书、就像

现代的写字一样的。

关于“宋教仁的后世纪念”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玉露露]投稿,不代表天宇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m.jee5.net/tianyu/437.html

(28)
玉露露的头像玉露露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玉露露的头像
    玉露露 2025年09月30日

    我是天宇号的签约作者“玉露露”

  • 玉露露
    玉露露 2025年09月30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宋教仁的后世纪念”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宋教仁的后世纪念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桃源故居宋教仁故...

  • 玉露露
    用户093005 2025年09月30日

    文章不错《宋教仁的后世纪念》内容很有帮助